南开大学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of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 号:1070011150
所属 院: 医学院
日 期:2011年5月10日
周学时 | 1 | 总学时 | 18 | 学分 | 0.5 |
教学类型及学时数 | 主讲:学时; 实验:18 学时; 其它: 学时 | ||||
教学对象(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 南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第五学期。 | |||||
预备知识: 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 |||||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课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加深和巩固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并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知道如何防止实验室传染。 2.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常规仪器的使用以及基本实验技术和操作,了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则,进而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3.学会观察和分析,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4.通过实验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5.学习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 |||||
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 采用期末考核、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评价体系,期末考核和实验报告成绩各占实验总成绩的50%。 | |||||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生物安全常识及设备使用介绍(3学时) 实验要求:了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了解生物安全常识,了解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简要介绍生物安全常识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实验性质:基本实验 实验分组:每组2人 实验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3学时) 实验要求:掌握不同培养基的配置方法和用途,掌握分离细菌的方法。 实验内容:配置固体、液体以及半固体培养基,分别向上述培养基中接种不同培养特征的细菌。使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 实验性质:基本实验 实验分组:每组2人 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染色(3学时) 实验要求:掌握细菌的革兰染色的方法,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巩固细菌的形态及结构的知识和革兰阴性菌以及革兰阳性菌的区别。 实验内容:对两种细菌分别进行革兰染色,观察细菌特殊结构的固定封片,学习绘制显微镜观察结果。 实验性质:基本实验 实验分组:每组2人 实验四: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学时) 实验要求:了解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熟悉有关的实验方法。 实验内容:紫外线灭菌实验,化学消毒剂灭菌实验,抗生素抑菌实验。 实验性质:基本实验 实验分组:每组2人 实验五:肥达反应 (3学时) 实验要求:学习肥达反应的操作,掌握判断肥达反应结果的方法。 实验内容:使用阳性样本进行肥达反应,观察肥达反应的结果。 实验性质:基本实验 实验分组:每组2人 实验六:病毒的形态和分离培养 (3学时) 实验要求:通过幻灯片和录象了解病毒的基本形态及某些病毒感染在细胞内形成的包涵体以及病毒培养方法。 实验内容:观察各种病毒的形态,观察细胞内形成的病毒包涵体,学习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实验性质:基本实验 实验分组:每组2人 |
教 材 | 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
作者:张淑杰等 |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 |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
获奖情况: | |
使用情况: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
主要参考书 | 自编实验讲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
管远志等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 |
刘斌波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指导》 | |
| |
| |
| |
本大纲的特色(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方面改革的情况): 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也着眼于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改进了医学微生物学的考核评分办法,采用平时成绩和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同时在期末考试中引入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力争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
补充说明: |
院(系)主管领导意见: 签字: |
院(系)学术委员会意见: 签字: |